双向赋能 精准对接,廊坊经洽会&CILT廊坊会议,共筑全球物流产业合作新生态
6月15日——19日,在CILT廊坊会议的贸易主题对接会和廊坊经洽会的招商会客厅中,上演着一场场跨越国界的“资源对接场景”——国际嘉宾团与河北企业团穿梭于洽谈桌前,语言不通并没有阻碍交流的热情,一个个合作意向在“会前需求采集、会中精准匹配、会后场景落地”的过程中被高效挖掘。这也正是两大盛会打造的“双向赋能+精准对接”机制,为构建全球物流产业新生态注入的“源头活水”。
机制创新:从供需匹配到精准赋能
在CILT廊坊会议的对接活动中,为俄罗斯团组、缅甸团组与河北企业团组织了多轮次、多主题贸易对接会。通过前置需求摸排、智能匹配系统、动态轮次调度等举措,实现了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现场合作意向不断涌现。
俄方由阿尔汉格尔斯克州副州长尤尔科夫·德米特里·瓦西里耶维奇率队,携8家重点企业参会,采购意向涵盖船舶修理、造船、工业设备、建材及进出口货物转运等领域。中方组织港口、物流、设备、建材等六大类60余家企业精准对接,现场企业代表超过120人,气氛热烈。多轮次一对一洽谈中,中俄企业围绕北极航道物流合作、跨境贸易便利化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多家企业达成技术输出与联合投资意向,现场共签署备忘录40余份。
在缅甸团组贸易对接活动中,缅甸方6家企业参会,采购需求覆盖轻工产品(箱包、旅行箱)、医药健康(药品、医疗器械)、纺织服装、化妆品、电子产品、家居用品及建材轮胎等领域。中方则有26家河北企业参与对接,经提前匹配后,17家企业参与现场洽谈,共签署洽谈备忘录23份,涵盖纺织面料出口、医疗器械本地化生产等方向,多家企业约定赴缅实地考察,推动意向落地。
两场活动累计签署备忘录60余份,单场次最高洽谈轮次达10轮,长效合作机制初步建立。通过“洽谈备忘录-实地考察-项目落地”的闭环设计,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中俄港口合作圆桌会升级为“生态共建研讨会”,阿尔汉格尔斯克港和河北港口集团就船运和港口合作、船舶维修配件进行深度探讨,并将洽谈意向延伸至船舶维修配件联合采购、跨境电商商品集散等生态层合作。
国际企业组团积极参与廊洽会
欧洲、非洲经贸代表团在廊坊经洽会新能源汽车展区零距离体验汽车技术革新,并与参展企业深度交流、精准对接,共探绿色出行产业合作新机遇。廊坊经洽会的招商会客厅则化身“全球资源对接站”,非洲团组和欧洲团组带着合作需求、技术经验深入全球投资促进合作伙伴国际化项目对接会、全球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场景招商对接会等多场对接会中,双方就建立长期沟通机制、探索潜在合作领域达成共识,为未来深化合作播下种子。
生态共生:从会场对接到场景落地
这场双向赋能的“资源对接行动”不只是在会场,也延伸至多个物流场景。国际代表团实地探访曹妃甸港自动化码头、廊坊临空经济区,将洽谈桌上的构想转化为“场景验证”;6万平方米的综合展区犹如“全球物流创新展厅”,国际嘉宾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物流前沿技术,在潮品互动中感知中国消费市场的蓬勃活力。
随着两会长效合作机制的深化,一个以数智物流为纽带、以降本增效为目标的国际产业生态圈,正在京津冀加速崛起。明年此刻,让我们再聚廊坊,见证更多“从握手到共赢”的合作故事!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转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