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乘“数”而上 为民航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机场,“一证通关”“一脸通关”为旅客带来出行“加速度”;在航空物流的各个环节,货运单据电子签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在运行监控大厅,人工智能技术协助空中交通管制员实时分析飞行数据,提供决策支持……当前,数字技术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民航高质量发展添翼赋能。日前,民航局发布《民航数据管理办法(试行)》《民航数据共享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健全民航数据管理的顶层规范,推动数据的价值潜能在民航各领域更加充分释放。
两部办法的发布,是民航业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部署的有力举措。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民航业既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也是综合应用多种现代科技的高技术产业。近年来,民航业发布了《关于民航大数据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智慧民航建设数据管理政策标准体系》和智慧民航数据治理系列规范等多部政策文件。此次发布的两部办法,承接了国家数据管理的总体要求,将在此前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完善民航数据管理政策标准体系,推动民航数据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在行业更好落实数字中国建设相关部署。
两部办法的发布,是推动民航业数智化转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当前,数据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性资源、重要生产力和关键生产要素。民航业具有多主体、跨区域运行特征和数据分散、门类众多、应用场景复杂的特点,更需要加强对数据管理、数据共享的系统布局。此次发布的两部办法,立足行业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多主体数据共享难度大、数据应用开发不足、数据安全挑战大等现实问题,明确了民航数据管理、数据共享的重要概念、责任主体、职责分工、规范流程、监管机制等,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将有利于推进全面深化民航改革,进一步完善行业数据管理的体制机制、推动搭建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数据在不同场景下的乘数效应,使数据融入民航运输生产的各个环节,在决策支持、安全监管、生产运行、服务保障等领域得到充分应用。
两部办法的发布,是推动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的积极助力。《民航数据管理办法(试行)》《民航数据共享管理办法(试行)》为民航管理部门及航空公司、机场等行业各主体提供了数据管理、数据共享的规范标准。一方面,随着未来行业数智化转型深入推进,民航数据的潜能得到更加充分激发,“数”与“智”的不断升级最终将带来航空安全、航班正常、航空服务等方面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不断提升民航的行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两部办法高度重视数据安全问题,将推动落实行业主体在数据处理中的安全责任,推动建立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护机制,加强数据安全的监测预警与监督检查工作,使民航企事业单位及旅客的信息安全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
下一步,民航业将细化工作内容、落实责任分工,推动《民航数据管理办法(试行)》《民航数据共享管理办法(试行)》落实落地。随着两部办法的实施,“数据要素×”还将为民航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创造更多可能。(《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潘瑾瑜 报道)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转602